走近医生护士(二)
连续施救五小时
浑身上下都湿透
采访对象:绍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
一阵急促的救护车声由远及近,匆忙的脚步声混着担架的车轮滚动声,夹杂着病人痛苦的呻吟声以及家人焦急的催促声,在绍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蔓延开来。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无论白天黑夜,络绎不绝的挂号队伍,无法停下来的护士,连续多个小时无休的医生。都说急诊科是医院最辛苦的地方,大家就跟着记者去见证一下。
医生:晚上12点的晚饭
对于急诊科的内科医生吴大勇而言,急诊室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地方。“初到急诊室,真的有过一段不习惯的日子。”吴大勇说,从2011年调入急诊内科,他的生活从此变了样,就连吃饭的速度也变得快起来。每天晚上12点才能吃晚饭,每顿饭的吃饭时间不到5分钟。
晚上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196个病人让吴大勇一下刷新自己在暑期的接诊量。在这样繁忙的情况下,对急诊科医生来说,连生病都变得很奢侈,“急诊科的医生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即使生病了,也没有人来替你。”对此,吴大勇深有感触,因为吃饭时间的不规律以及吃饭速度太快,吴大勇偶尔会出现胃痛、胸痛的情况。“在可以忍耐的情况下,我们通常都会撑下去,我们要以病人为先。”
护士:有时候一天挨不到椅子
在急诊室这样复杂、繁忙、高风险的环境里,随时都可能有突发状况,每个值班护士都得时刻保持每根神经的紧绷。已经在急诊科做了三年护士的马春兰一边忙着查看病人病例,一边无奈地说:“几个小时下来脚都是麻的,有的时候一天都挨不到椅子。”
对只调来急诊科两年的张苏丹来说,做急诊科护士最大的感受是两年的时间过得特别快,“因为每一天都很忙,忙到你会觉得一天怎么就这么快过去了。”张苏丹说,每天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是常态,每天面对又多又杂的病人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有时候值班医生一忙,作为护士的她们,就必须处理一些常见病情,有时候还要担任起安抚病人家属情绪的角色。
生死时速:连续五个小时的抢救
今年8月的一个凌晨,马春兰和张苏丹就在吴大勇的带领下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
那天后半夜大约3点半左右,一位44岁的女病人被匆匆送进急诊室。吴大勇看到病人已没有心跳呼吸,立即下达医嘱,与当时值班的护士马春兰和张苏丹联合抢救——开通静脉通路、注射肾上腺素、气管插管、轮番胸外按压心肺复苏。重复多次后,心电监护仪上的一条直线终于有了起伏。此时,吴大勇察觉到,如果不作进一步处理,这样的起伏维持不了多久,立马让护士给予电除颤。一下、两下、三下……电流逐渐加大,正常形态的心电图波形却一直没有出现。“大家再努力一下!”3个人始终没有放弃,在第15次调焦、对准、放电等一连串的动作后,终于见到了欣喜的电波。近5小时的抢救,病人恢复了呼吸和心跳,吴大勇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马春兰和张苏丹浑身上下已经湿透,3个人一时陷入极度疲惫中。
急诊室忙碌的工作环境也让这些医护人员的业余生活变得单调起来,“回到家就是想睡觉”、“看见家人也不懒得说话”、“一个星期三个夜班,还要学习、上课,连照顾孩子的时间都没有”……那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下来了呢?张苏丹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那一张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笑脸,是他们做一切工作的动力和信心。(转自 柯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