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
简称
中风,又成为脑血管意外或中风。
概述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缺血或出血引起的急性局部、短暂或持久性的脑损害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中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区,在北京地区因脑卒中所致的死亡已跃居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在全国因脑血管病致死位列死亡原因的第二位。
分期或分型
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类。
流行特征
(一)地区分布。世界范围内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差明显,总体表现为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在同一国家或地区中常与高血压的地理分布保持高度一致。
(二)时间分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初脑卒中就已呈下降趋势。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英国、苏格兰、加拿大、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脑卒中死亡率在近30年中都有所下降,其中以日本下降的程度最为明显。这些变化主要归结于发达国家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医疗技术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改善等因素。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东欧和前苏联,脑卒中死亡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持续上升。
(三)人群分布。
1、年龄分布。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一般人群40岁后开始发病,60岁以后急剧增加。
2、性别分布。世界各国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普遍男性高于女性。但是随着目前人口老龄化,女性寿命普遍长于男性,老年期女性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
3、种族分布。同一地区不同种族脑卒中发病情况有明显差异。如美国同一地区的黑人脑卒中患病率高于白人,有的高出两倍。我国汉族脑卒中患病率高于少数民族,而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高于居住在南方的白族、布依族、彝族和壮族。
4、职业。一些研究结果现实社会荆棘地位、职业可能与脑卒中的分布有一定联系。脑梗死较多发横在赋予的上层社会人群中,但脑出血无此差别。脑卒中的发病率在农村和渔村工作的人、户外重体力劳动者及低生活标准人群中较高。上海市卢湾区的资料显示,经济文化阶层较高的地区人群脑卒中死亡率要高于工人聚居地区。
危险因素
1、 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
2、 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3、 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 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与酗酒。
7、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治疗和预后
一、脑卒中的初期处理
脑卒中抢救需要争分夺秒。脑动脉一旦闭塞,缺血区域的脑细胞快速发生电化学链式瀑布样反应,大量氧自由基产生、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超载,导致脑组织不可逆损伤。脑缺血6分钟后,不可逆脑损伤即开始出现。因此,“时间就是大脑!”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治疗时间窗内,许多脑保护和血管再通治疗措施是有效的。因此,应尽量缩短发病到抢救的时间,具体措施:
(1)平时加强宣教,让群众知道脑卒中的早期症状,遇到脑卒中发生或可疑时及早就诊;
(2)尽可能快而安全地将病人送到条件较好的医院(至少要有CT),可拨打急救电话120;
(3)在运送病人的同时,电话联系急诊CT等项检查,以减少病人在各科室间滞留时间;
(4)脑卒中病人宜采用头高位(30度),以减轻脑水肿,预防坠积性肺炎;有呕吐的病人,应头侧位,避免误吸;
(5)有条件时在运送中建立静脉通道,对有明显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的病人先给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心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林格氏液维持慢滴,暂不用葡萄糖液。
(6)尽可能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血压过高者可适当降压,但不宜降得太低,应维持在正常偏高水平,以防脑供血不足;
(7)尽快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PTA),并常规心电图、头颅CT检查;
(8)如CT除外脑出血,发病在6小时内脑梗塞可考虑溶栓治疗。
二、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1)溶栓治疗:有条件的医院,发病3?6小时内的可以用尿激酶、人类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r-tPA)以及其它溶栓药物进行动脉或静脉溶栓治疗,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否则容易合并颅内出血或其它内脏出血,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溶栓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测PTA、心电图、各项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缺损和各种出血征象。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较积极的方法,但尚不十分成熟,不宜作为常规。
(2)无条件溶栓治疗者,可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入川芎嗪或复方丹参等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2?3周,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日、抵克力得250mg/日等抗血小板凝集治疗。
(3)发病12小时或24小时内不宜用含糖液注射,可予706代血浆,林格氏液等,避免高血糖加重酸中毒和脑损害。
(4)急性期应予20%甘露醇125?250ml 每6?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依病情予3?7天,防治脑水肿,并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其它抗氧自由基的药物常用的尚有Vit E、Vit C等。
(5)高血糖、高体温、低血压会加重脑梗塞,应尽量避免:血糖应控制在150mg/dl以下;血压不低于160/100mmHg。急性脑梗塞时,机体常以提高血压来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液灌注,故不宜见到血压高就降压,降压药物要慎用或不用。体温升高会增加脑细胞代谢率,加重脑损害,故应注意防治感染,使体温保持正常,必要时应头置冰帽或物理降温。
(6)应用脑保护剂:尼莫地平是目前公认的脑保护药物,能阻止Ca2+细胞内流,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可根据血压情况调节剂量。
(7)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急性脑梗塞病人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规范的康复训练,包括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及肢体的康复。可结合中药及针灸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三、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一)脑实质出血:对于出血量在30ml以内者(颅内血肿出血量的粗算方法:出血量(ml)=CT1/2 最大层面长×宽×层面数)适合内科保守治疗。
(1)保持情绪稳定,大便通畅,控制血压但不宜过低,以稍高于平时血压为宜;
(2)绝对卧床3?4周或CT显示出血完全吸收时;
(3)防治脑水肿,可予20%甘露醇250ml 静脉滴注,每6-8小时一次;紧急情况下可予500ml加压注射,或加用地塞米松10mg入壶,用于抢救脑疝,注意心肾功能情况;发现尿素氮进行性升高,要即时停用甘露醇,改用其它脱水剂;
(4)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内环境的稳定,超过3天不能主动进食或有饮水呛咳(球麻痹)者应予鼻饲饮食;以保证基本热量供应;
(5)昏迷或有球麻痹的病人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宜早期应用广谱抗菌素,防治吸入性肺炎;病情危重特别是伴有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的病人,应及早使用甲氰脒胍等药物;
(6)躁动不安的病人,除外颅内压升高及尿潴留等情况后,可酌情予镇静剂;
(7)加强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防止肺部感染及褥疮发生;
(8)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床上康复。
出血量大于30ml者,应考虑外科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或血肿清除术。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抢救原则:制止继续出血,防止继发性血管痉挛,祛除引起出血的病因以防复发。
(1)绝对卧床4周以上;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尿潴留、剧烈咳嗽、情绪激动等;
(3)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
(4)头痛剧烈者应用足够的止痛剂和镇静剂,可用氯丙嗪12.5mg+非那根12.5mg,必要时12小时后重复一次,使病人能在安静的半睡眠状态下度过危险期;
(5)止血: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以防止凝血块溶解,避免早期再出血,可用6?氨基巳酸,止血芳酸,疗程2?3周;
(6)防治继发性动脉痉挛,可用尼莫通50ml+5%葡萄糖200ml,每小时输入13ml,24小时以输液泵或精密输液器维持静点,疗程10?15天;
(7)有条件者发病后24小时内或病后3周以后应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以明确出血原因,如发现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应争取手术或介入治疗。
公众号
医共体总院
互联网医院
地址: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宇路1号
Copyright 绍兴市中心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52号 浙ICP备10032327号-1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