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概述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分期或分型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流行特征
1型糖尿病的分布:
(一)地区分布
1、国家和地区间。1型糖尿病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中差异很大。我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世界报道最低,但有温度越高发病率越高的特点。
2、城乡间。我国7个地区中心的资料显示,城市市区儿童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郊县和农村。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与市区生活水平较高,或接触环境有害因素可能性较高有关,这个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发生漏报或未诊断而昏迷死亡的情况可能较多。
(二)人群分布。
1、性别和年龄。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多于男性不同,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男女性别相似。但在一些发病率低的人群中,女性发病率稍高于男性。相反,在发病率高的北欧地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1型糖尿病的搞法年龄为青春期,青少年以后,发病率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欧洲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呈现5岁以下儿童加快的现象,是否与生命初七的暴露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2、种族和民族。美国白种人发病率显著高于黑种人。亚洲国家1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欧洲国家,黄种人也明显低于其他人种。
(三)时间分布。
1、季节性。1型糖尿病的发病有一定季节性,北半球的病例多发生在12月至2月,而南半球则多发生在6月至8月。这种秋冬季节性升高的现象主要由于感染因素所致,与饮食、运动、激素水平也可能有关。
2、长期趋势。我国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儿童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正在不断增加。
二、2型糖尿病
(一)流行情况。2型糖尿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群中是不同的。工业化国家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某些国家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患病的增加除了与人口老龄化有关,肥胖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也导致了发病率的上升。
随着社会荆棘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某些地区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二)地区分布。
1、国家间或地区间。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间亦不同。
2、我国部分省市糖尿病患病情况。标化患病率最高的是北京,最低的是浙江。
3、城乡分布。城市和乡村糖尿病患病率有明显差别,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三)时间分布
近几十年来,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
导致糖尿病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老龄化、肥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此外死亡率的下降,诊断标准变化、诊断指标灵敏度提高,以及医疗保健的改善等也是影响因素。
(四)人群分布
1、年龄。几乎全世界的调查都显示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在4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显著升高。近年来2型糖尿病出现了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儿童和青年人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
2、性别。西欧与美国,女性患病率高。美国的年轻妇女患病率略高于年轻男性,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随后,女性的患病率比男性早10年及男性肾糖阈略低于女性所致。韩国及日本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3、职业。职业的劳动性质与劳动强毒与糖尿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体力劳动者的患病率低于脑力劳动者。我国的个体商业、服务人员及干部的糖尿病发病增长势头较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种族和民族。世界上吧不同种族,2型患病率不同,患病率最高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比马印第安人。其他印第安人部落,瑙鲁人及别的太平洋到过斐济、萨摩亚、汤加的患病率较高。患病率最低的是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及印第安人。印度洋次大陆的其他种族、日本、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患病率相对较低。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种族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不同。比较我国同一省区不同民族糖尿病患病率,发现贵州、青海、广西三省中,苗汉、藏汉及壮汉之间无显著差异。新疆维吾尔族的患病率高于汉族和其他民族。这些不同民族之间及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糖尿病的差别,提示民族间的某些因素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但尚未明确。
5、家族史。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我国11省市的调查结果表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DM和IGT患病率显著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5倍?21倍。
6、移民研究。印度人移居新加坡后,患病率达6.1%,移居马来西亚后患病率为4.2%,移居到南非后,患病率为4.6%,不仅比印度本土居民高,比移居地的其他民族也高。肥胖可以解释这种差异,但调整体重指数后,仍比本土居民高。
7、社会经济地位。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在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中更常见,可能与其文化和卫生知识及保健水平有关。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地位高或生活富裕的阶层更常见,可能与他们摄取更多的能量及饮食西化有关。
危险因素
1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的选择性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和绝对缺乏有关。遗传、环境、免疫调节和化学因子等多种因素都可能促发,也可能保护从而防止糖尿病的发生。遗传因素的作用可能是提供了发病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可能具有促发疾病的作用。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机体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葡萄糖摄取利用减少,从而引发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临床表现
1.代谢紊乱症侯群“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Ⅰ型患者大多起病较快,病情较重,症状明显且严重。考试大网站收集Ⅱ型患者多数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肥胖患者起病后也会体重减轻。患者可有皮肤瘙痒,尤其外阴瘙痒。高血糖可使眼房水、晶体渗透压改变而引起屈光改变至视力模糊。
2.并发症和(或)伴发病
(1)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2)感染,常发生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反复发生,泌尿道感染以肾盂肾炎和膀胱炎最常见。肾乳头坏死是严重的并发症。
(2)慢性并发症
1)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大、中动脉粥样硬化。
2)微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
①糖尿病肾病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是Ⅰ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Ⅱ型糖尿病,其严重性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③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机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等损害,称为糖尿病心肌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3)神经病变 主要是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致山梨醇增多等所致,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为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
4)眼的其他病变黄斑病、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
5)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疸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由于神经营养不良和外伤的共同作用,可引起营养不良性关节炎(Charcot关节),好发于足部和下肢各关节,受累关节有广泛骨质破坏和畸形。
治疗和预后
治疗原则是早期、长期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
治疗的目标是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维持良好健康和劳动(学习)能力,保障儿童生长发育,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1.一般治疗:健康教育
2.饮食治疗
(1)制定总热量(2)碳水化合物,约占饮食总热量50%~60%(3)蛋白质和脂肪比例:饮食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考试大网站收集成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0.8~1.2g,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至1.5~2.0g,伴有糖尿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至0.8g;血尿素氮升高者,应限制在0.6g.至少有1/3来自动物蛋白质保证必需氨基酸供给。脂肪约占总热量30%,其中饱和脂肪、多价不饱和脂肪与单价不饱和脂肪的比例为1:1:1,每日胆固醇摄入量<300mg.
(4)合理分配每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均产热16.7U(kcal),每克脂肪产热37.7U(kcal),将其换算为食品后制订食谱,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为1/7、2/7、2/7、2/7.每日饮食中。纤维素含量以不少于40g为宜。限制饮酒,每日摄入食盐应限制在10g以下。
3.体育锻炼
对Ⅰ型糖尿病患者,体育锻炼宜在餐后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并予餐前在腹壁皮下注射胰岛素,使运动时不会过多增加胰岛素吸收速度,以避免运动后的低血糖反应。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
4.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口服降糖药
(2)双胍类药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4)噻唑烷二酮
公众号
医共体总院
互联网医院
地址: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宇路1号
Copyright 绍兴市中心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52号 浙ICP备10032327号-1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