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员工篇
(一)员工返岗途中
1.出发前了解返柯及返岗返工人员相关政策,尽量避免经过疫情
高风险地区。
2.出发前或旅途中发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请戴好口罩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同时向单位报告,推迟返岗时间。前往医院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当同行人员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请积极配合当地疾控部门排查;如有需要按规定进行医学观察,并及时向单位报告,推迟返岗时间。
4. 乘坐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请全程配戴口罩,若出现口罩潮湿或使用时间达到4小时,请及时更换并将使用过的口罩按规定投入指定垃圾桶内。
5. 在旅途中就餐、上洗手间、更换口罩以及到达目的地摘除口罩后,应立即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手部没有明显污染物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或消毒湿巾擦拭,时间至少20秒。
6. 旅途中请勿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
7. 在返程途中不要在人群聚集处就餐,注意食品保质期,可使用消毒湿巾对就餐的小桌板等进行擦拭消毒。
8. 到达目的地时配合卡口人员测量体温和信息登记,高风险地区来柯人员主动向社区和用工单位报备信息,并做好14天医学观察。
(二)员工上下班途中
1.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上班。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至少一次性医用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
2.当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出现疾控部门认为需要医学观察的,请积极配合调查和隔离。
(三)进入工作场所
1.进入工作场所前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可入内工作,并到卫生
间洗手。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立即报告单位和属地政府,由120接至医疗
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回家和就医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配合做好信息登记,如实告知工作人员近14天身体状况、重点地区旅居史 、疑似或确诊患者接触史。
3.工作区域每天勤开窗、常通风,避免使用中央空调。人与人之间保持
1.2米以上距离,在公共活动区域佩戴口罩。减少与客户、同事握手、拥抱。
4.做好手卫生,多喝水。在工作中请勿用手接触口、鼻、眼等部位;接触水龙头、扶手、门把手、电梯及设备按钮等公共物品后,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搓揉20秒。
5.疫情期间建议不举办会议。必要的小型会议要控制时间,会议时间过
长时,开窗通风1次。建议佩戴口罩,进入会议室前洗手。开会人员间隔
1米以上。会议结束后场地、家具须进行消毒。茶具用品开水浸泡消毒。
6.采用分餐进食,避免人员密集,减少人员交谈。餐前洗手。就餐时注意荤素搭配,合理营养。
7.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使用过的纸
巾投放至有盖垃圾桶,并立即洗手。
8.做好工间操,保持适当、适度活动,保证身体状况良好。
9.传递纸质文件前后均需洗手,传阅文件时佩戴口罩。座机电话每日
用75%浓度的酒精棉片擦拭两次。
10.口罩湿透及时更换。废弃口罩应按规定扔到指定垃圾桶,普通人群应将废弃口罩作为生活垃圾扔至“其他垃圾桶”,有普通感冒及不适的将废弃口罩用塑料袋密封扔至“其他垃圾桶”。扔掉口罩后立即洗手。
(四)员工下班回家(宿舍)后
1.进入宿舍后自觉接受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可入内工作,并到卫生
间洗手。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立即报告单位并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回家和就医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回到家(寝室)后摘掉口罩,将使用过的口罩处理后放置规定垃圾桶。立即在流动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至少20秒。手机和钥匙使用消毒湿巾或
75 %酒精擦拭。
3.做好家庭(寝室)清洁卫生,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4.外出时穿戴过的外套,晾挂至通风处。
5.每日给自己和家人(同寝室人员)测体温。如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请佩戴口罩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告知用工单位,对屋内物品(如
居室地面、卫生间、家具台面,门把手,餐具等)进行消毒。就医时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6.尽量避免外出,不聚会。
7.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企业管理篇
(一)成立新冠肺炎防控应对小组。建议各用人单位加强组织管理,成立应对小组,落实责任到人。
(二)做好员工摸排和体温监测。
1.建议安排专人对返岗、返工员工逐一摸底排查,掌握员工回乡期间身体状 况、14天内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以及疑似或确诊患者接触史。
2.开展体温监测。
(1)用人单位应在单位门口、医务室、单位宿舍等点位设立体温检测点,选用红外体温枪、耳温测试仪等测量仪器,在职工返回单位、集体宿舍前必须进行体温检测,一旦发现体温异常者立即登记在册,并立即报告。
(2
公众号
医共体总院
互联网医院
地址: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宇路1号
Copyright 绍兴市中心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052号 浙ICP备10032327号-1
技术支持:新慧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