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随着发展中国家吸烟率的升高和高收入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慢阻肺的患病率在未来40年将持续上升。2019年,全球共计2.123亿慢阻肺患者,其中330万死亡病例,7440万伤残。据估计,2019年中国慢阻肺确诊病例占全球的21%,死亡病例占三分之一。预测至2060年死于慢阻肺及其相关疾病人数将超过每年540万人。2018年,《柳叶刀》发表我国王辰院士团队完成的大规模人群研究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达13.7%,总患病人数为9990万。中国慢阻肺患者从症状出现至确诊的时间长达3年,是我国第3大疾病死亡原因。慢阻肺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患病周期长、反复急性加重、有多种合并症,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医疗负担。
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肺功能检查是目前判断气流受限公认的客观指标,对慢阻肺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均有重要意义,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慢阻肺患者定期随访肺功能检查有利于尽早识别慢阻肺患者疾病进展速度和评价管理效果。建议轻度、中度慢阻肺患者每年检查一次。重度以上患者需每6个月检查一次。
慢阻肺可防可治不可逆,可通过三级预防措施进行防治。
一级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减少慢阻肺危险因素。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简单易行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加强职业性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改善室内居住条件,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平时注意加强耐寒锻炼和运动,以增强体质。
二级预防:要早发现、早诊断并积极治疗早期慢阻肺。对于慢阻肺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尽早发现慢阻肺并及时予以干预。
三级预防:指导慢阻肺患者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对易感者注射流感疫苗,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提高抗病能力和预防复发。通过综合治疗,达到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自理能力、改善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的目的。
治疗慢阻肺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药物治疗:支气管扩张剂是慢阻肺治疗的核心药物,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等。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减少肺动态过度充气,缓解气流受限,提高生活质量。对于重度和极重度慢阻肺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症状频繁急性加重,用支气管扩张剂仍不能控制的,可联合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止咳祛痰药可使痰液黏稠度降低,促进痰液排出,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2、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通过肺减容手术或介入方式来减少肺残余量,缩小肺部容积,降低肺部阻力,让膈肌和胸壁正常参与到呼吸运动中,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呼吸康复、训练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慢阻肺患者的重视,已经成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缩唇呼吸:这是用鼻吸嘴呼的方法。在呼气时,嘴唇半闭收缩聚拢呈吹口哨状,避免脸颊过度用力收紧,缓慢、匀速地呼出气体。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可吸气时默数1、2、3,呼气时默数1、2、3、4、5、6)。训练要点:保证每一次的吸气要深、呼气要缓慢。训练强度:每分钟训练7~8次;每次训练15~20分钟。
2、有氧运动:包括步行和骑功率自行车。步行时,心率应维持在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80%。每天至少步行20分钟,不超过1个小时。步行距离由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得出(推荐步行距离=6分钟步行试验测得的距离/6分钟×(20-30)分钟×(60%~80%))。每周至少训练5次。
骑功率自行车有利于提高心肌与呼吸肌的训练。功率自行车的阻力值一般由心肺运动试验的结果而定,循序渐进。训练时间至少20分钟,最长不超过1小时。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60%~80%,每周至少3次。
3、无氧运动包括上肢训练、核心训练、下肢训练等,建议在专业康复科医生评估指导下完成。
除了适度锻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合理饮食、均衡营养,远离粉尘、戒烟戒酒,遵从医嘱、规律用药、定期随访,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保持良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