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伏贴,你了解多少?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一种简单、方便、价廉、效优的中医外治法,然而在受到大家“追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由于认知偏差,导致效果适得其反的案例。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三伏贴”,认清误区,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伏贴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三伏贴老少皆宜包治百病
三伏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贴,不要盲目跟风。
在考虑是否要贴三伏贴时,千万别跟风,首先要辨明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这需要专业的中医进行辨识。其次三伏贴主要是借助“天人相应”,在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其目的在于鼓舞正气,增强自身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和减少疾病在冬天发作,同时减轻症状的目的。
误区二:网购或者外配,自己回家贴
自己贴敷不可取。精准取穴和辩证用药是关键。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患者为图方便和省事,在网上或药店自己购买“三伏贴”在家贴敷。“三伏贴”的药物是根据患者身体体质状况调配的,且不同疾病贴敷的穴位也不同,仅凭生活常识和网上查询的“理论知识”不够严谨,治疗效果难免不理想,甚至会出现不良反应。
误区三:贴的穴位越多越好
中医讲究治病求本,针对病因贴敷才是根本。
贴“三伏贴”的人群不乏多种疾病的患者,如同时有鼻炎、关节炎、寒性腹泻等多种疾病,这类患者往往希望在各疾病治疗部位上都贴上药贴,有的患者甚至认为,贴的穴位越多越好。其实不然,中医治病求本,也就是要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探求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很多“冬病”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阳虚,所以补益阳气是根本,只要能把握住补益阳气的主要穴位,就是抓到了病根。
误区四:贴敷时间越长越好
贴敷时间太久皮肤容易起泡、溃烂。
许多人觉得三伏贴贴敷时长与疗效正相关,认为时间越久,吸收越佳,实则不然。三伏贴贴敷并非越久越好,过长时间可能导致皮肤起泡或溃烂。正确贴敷时间应遵医嘱,通常成人每次1-4小时,儿童则为0.5-2小时,以个人耐受度为准。一旦感觉贴敷处瘙痒、灼热不适,应立即揭除,确保安全与舒适。
误区五:要严格遵循每伏头天来治疗
不一定,整个三伏天期间都可以治疗。
整个伏天期间,人体气血流通旺盛,肌肤腠理开泄,都适合药物吸收。研究也显示,只要是在三伏期间贴敷,治疗都有效。因此,不必拘泥于每伏的头一天,也可适时避开就诊高峰。注意两次贴敷时间不要间隔太近或太久,相隔7天或10天左右,有利于贴敷的药效得到充分发挥和吸收。
误区六:只管贴,注意事项从不了解
注意事项很重要,种种禁忌都可能影响到贴敷效果。
贴“三伏贴”后,一般医生都会叮嘱患者一些注意事项。可是有些患者却当耳旁风,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为了保证药效,我们要严格遵循种种禁忌事项。比如,贴敷完6小时以后再用温水洗澡,贴敷当天局部简单地用清水冲洗即可,不宜用力搓澡等;贴敷当日不宜游泳、不宜直吹风扇和空调;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生冷之品,忌食鱼虾等海产品及辛辣、羊肉等热性食物等;若贴敷后起泡,不要自行抓破,严重则可到医院处理。
误区七:冬病只需夏治,平时不用管
冬病夏治不能代替日常治疗保健。
冬病夏治确实有效,但不少“冬病”如果病情严重,还需及时治疗,非要忍到三伏天治,只会延误病情,适得其反。另外,冬病夏治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要治养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少吃寒凉饮食,生活规律,睡眠充足,情绪乐观,适度锻炼等。